首页 网站首页 人物观点 查看内容

刘晓春:银行数字化不能照搬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

2019-11-28 11:59| 发布者: 晓婷| 查看: 4434| 评论: 0|来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 刘晓春11月27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前浙银行行长晓春在第三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刘晓春表示,银行要数字化是因为银行自身要转型,要继续办下去,但数字化以后银行 ...

刘晓春

11月27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前浙银行行长晓春在第三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刘晓春表示,银行要数字化是因为银行自身要转型,要继续办下去,但数字化以后银行依然是银行。这就令很多人都在讲伯拉图的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于哪里?我要向哪里去?”。今天银行数字化同样遇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银行到底有什么特点。

刘晓春认为,银行做数字化转型,首先应该搞清银行和其他的商业机构有什么区别。他指出,银行经营是建立在信誉的基础上,虽然所有的经营机构都要讲信誉,但是银行的信誉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深圳有很多餐饮业,有越南的,菲律宾的,你今天去看到的觉得那些菜都很好吃,你也去吃了,很放心。但是如果是一家菲律宾的银行你敢存钱吗?我不是说菲律宾的银行一定不好。但是我们客户、社会对一家银行的信任,特别是对个人来讲,某种程度来讲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银行。银行最初的本源是保管现金、兑换现金,之所以客户敢把钱放到银行也是因为信任。所以我们在数字化的过程当中,如果不把信誉放在第一位,简单地说要营销要获客,怎么吸引客户来办业务,那么就容易走偏。这两年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和P2P,他们也是数字化的,但最后走向了欺骗、诈骗。所以首先,我们要牢牢抓住银行是给客户的信用,而且不是简单的一个食品安全的信誉问题,而是一个身家性命、未来发展的根本信任问题。”刘晓春具体表示。

如何保证银行的信誉?刘晓春认为,我们要在经营和管理资产与负债的基础上来进行数字化。

他进一步表示,银行传统把资产负债当作银行的内部管理工作,但是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已经和原来大不相同了。中国的银行业以前的报表叫资金平衡表,现在我们叫资产负债表,两个表的名称不一样,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资产端除了贷款以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资产,信贷资产在银行业的总资产当中实际上现在占50%到60%,有些银行的信贷资产只占40%多,已经大大下降。从负债端来讲我们的一般性存款,现在在整个负债端的比重也在下降。前段时间有些银行负债端一般存款和其他负债已经是一半对一半了,所以它的内容在变化。为什么有一些个别的中小银行前段时间出了一些问题,不仅仅是期限管理的问题,还有资产和负债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了流动性风险。

现在银行对资产和负债我们不仅要管理,更要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当我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我们许多贷款放出去可能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原来预期的收益可能改变了。应该怎么应对?刘晓春进一步提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四个痛点。

刘晓春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首先应该提高溢价能力。但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溢价能力是双方的,不可能是银行单方面可以提高你的溢价能力。这就需要银行从经营的角度看待资产负债,在此之上我们怎么来数字化?更好地提高我们经营和管理资产和负债的水平和能力。

第二方面是真正进行银行整体的数字化。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是产品端的数字化,我们前些年可能更关注产品端,客户体验、产品创新,但是如果没有资产和负债整体的管理和经营的数字化、数据治理等中后端的管理,前端的产品实际上和创新会受制约,对客户的服务也将受制约。

他提出,资产和负债的经营和管理的数字化是全面数字化的中心,通过资产和负债、管理和经营的数字化来推进我们整体银行的数字化。银行的数字化不是在所谓的传统银行之外另外生出一个数据银行、互联网银行或者金融科技银行,而应该是整体的。

第三个方面银行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我们的产品和特点,不能照搬互联网企业或者金融科技公司的做法,不能为了流量降低风险的标准。

他具体表示,银行的产品服务和其他的商业机构不一样,其他商业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基本是一个买卖,是一个所有权的交易。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笔买卖。银行吸收了一笔存款,从客户经理来讲好像是完成了一笔存款任务,但是从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来讲这只是一个开始,这笔存款业务并没有完成。除非这个客户把存款取走、利息取走,一直把这个帐户消除,这个业务才算结束。放贷款也是一样。

之前P2P和现金贷为什么做坏了,就是为了流量降低风险的标准,出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从这个角度看银行不能简单地照搬商业企业所谓批量流量的获客方式,风险管理不能降维的。

第四是银行要认识到,银行的大多数产品和服务不是高频的,而且是不可能高频的。这也是这些年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了,做了那么多网页,做了那么多APP,但是没有达到那种效果?这是因为银行产品不是高频的产品,客户不可能像上淘宝一样的,没事就到各家银行的APP上去转一圈。

这就对银行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还要像科技公司一样做我们的APP?是不是在数字化产品端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是相对比较高频的业务,哪些本来就应该是低频的业务,分别应该怎么数字化,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才是银行不会走偏方向的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前几年在数字化过程哪些走了弯路,哪些经验教训是需要吸取的,是银行应该考虑的问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至:
| 收藏

最新评论(0)

1
QQ